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会新闻

精彩回顾|中国大模型大会“大模型+情感计算”专题论坛

来源:发布时间:2024-07-03
情感计算旨在让机器像人一样理解感知、认知、理解、生成和交互情感,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之一。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中的用户情感元素占比剧增,已成为政府、民众和产业界关注的重点。同时,情感计算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结合,促成了新的交叉学科发展,学界对相关技术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尤其在新工科和新文科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近年来,情感计算研究在全世界的组织机构得到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其列入重大战略支持领域。生成式大模型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情感计算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的机会。为此,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情感计算专委会在本次中国大模型大会中组织了“大模型+情感计算”论坛,邀请四位来自学术界和工业届的专家进行和特邀报告,哈尔滨工业大学秦兵教授主持本次论坛。
清华大学陶建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大模型的情感识别技术”。该报告首先介绍了多模态大模型以及其在情感识别任务中的表现,进一步阐述如何利用多模态大模型实现可解释的情感识别技术。然后探讨了如何在情感识别中实现开放数量、开放类别的情感标签自动识别,最后对基于大模型的情感识别技术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小平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大模型与情感人机交互:真相、假象与幻相”,该报告从大模型应用于情感人机交互的一个案例分析入手,结合大模型一般特性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测试,深入探讨了情感人机交互面临的若干挑战性问题和关键因素,包括情感反应的“内部机理”及其建模问题;作为机器人情感响应机制的端到端模型,大模型与人之间的弱共识性对人机交互的深层影响;基于弱共识性人对AI的幻觉在人机交互中的作用和意义。
清华大学刘永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虚拟数字人的情感计算与人机共情研究”,该报告介绍构建生动真实、风格可控以及富有情感的数字人及提升数字人人机共情水平的最新进展,包括语音驱动的风格化三维面部动画生成,说话人视频的情绪表情编辑和面向人机共情的虚拟人智能体。
京东副总裁何晓冬博士的报告题目是人工智能基础模型发展及AIGC产业化落地,该报告围绕基础大模型的发展,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的持续进步展开介绍,并以京东的实践案例生动展示了多模态大模型正在推动内容生产、服务、营销等相关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推动行业进步。
报告环节之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徐睿峰教授主持进行了题为“大模型时代的情感计算”专题研讨。秦兵教授、陈小平教授、刘永进教授和何晓冬博士围绕过去一年来大模型给情感计算带来的突破,如何应用通用大语言模型支持千人千面的情感交互,以及现有大模型在情感计算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展开热烈探讨。同时,与会嘉宾就现场参会人员提出的情感计算数据壁垒的解决、情感计算产学研合作模式等问题充分互动。本次论坛观众热情高涨、全场座无虚席,论坛结束后仍有多位参会者与论坛讲者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此次论坛有效促进了“大模型+情感计算”领域的深入研究,为促进学术界与工业界在情感计算领域的交流合作创造了新的机会。与会者们表示,学会组织的中国大模型大会和情感计算专委会组织的“大模型+情感计算论坛”恰逢其时,为下一步本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秦兵教授主持专题论坛

陶建华教授做题为《基于大模型的情感识别技术》的特邀报告


陈小平教授做题为《大模型与情感人机交互:真相、假象与幻相》的特邀报告


刘永进教授做题为《虚拟数字人的情感计算与人机共情研究》的特邀报告

何晓冬博士做题为《人工智能基础模型发展及AIGC产业化落地》的特邀报告

Panel专题研讨

热烈的论坛会场